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hejiang Vocational Academy of Art

特别策划·新中国戏曲批评与创作

  • 主持人语

    王汉民;

    <正>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戏曲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蓬勃发展,形成了创作实践与理论批评双向驱动的完整生态体系。剧作家以舞台为阵地弘扬传统文化,践行党的文艺方针;理论家通过评论阐释党的文艺思想,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戏曲理论体系。二者共同铸就了新中国戏曲事业的辉煌成就。本栏目特别策划“新中国戏曲批评与创作”专题研究,通过四篇论文从两个角度展开探讨:一、理论建构与改革实践罗金满的《陈贻亮:福建戏剧改革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传承》一文,深入研究了福建乃至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人物陈贻亮。

    2025年02期 v.23;No.90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6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陈贻亮:福建戏剧改革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传承

    罗金满;

    陈贻亮是福建乃至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一生致力于戏剧创作、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从早期话剧舞台的探索到新中国戏曲改革的先锋,再到改革开放后的新贡献,陈贻亮在戏曲剧目编导、话剧创作、戏曲理论研究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卓越成就,对福建乃至全国戏剧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5年02期 v.23;No.90 2-9+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3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主体性·戏剧性·本体性——论王评章戏曲批评的理论追求

    李在超;

    王评章是新时期福建戏曲发展史上一位重要的理论批评家。作为一名戏剧工作者,他一生的主要时间、精力都集中在福建戏剧创作工作的组织、指导上。他的戏曲批评,随着新时期福建戏曲的发展,从戏曲文学创作、戏曲剧种传承和戏曲表演三个侧面渐次展开,为戏曲文学创作提供理论支撑,总结作家创作,剖析剧作题材,关注剧种传承,重视戏曲表演。在戏曲批评中,他先后提出主体性、戏剧性、本体性的理论主张,加强了剧作家队伍的建设,引导、推动了福建戏曲的发展。他的戏曲批评建立在对福建戏曲的近距离观察的基础上,从而也具有当下性、地域性的特色。

    2025年02期 v.23;No.90 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3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传统戏曲的现代书写——姚清水剧作探析

    崔淑晓;

    姚清水作为莆仙戏编剧,深耕戏曲创作四十余年,整理及编创近50部剧作。其作品主题多元,深刻探讨权力运作、命运抗争与伦理困境,艺术风格守正出新,叙事巧妙,人物塑造多维立体。姚清水通过戏曲创作,不仅推动莆仙戏艺术的发展,还广泛传播社会正能量,提升文化自信。其作品多次获奖,深受观众喜爱,具有深远的社会文化影响。

    2025年02期 v.23;No.90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5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红土精神的戏剧呈现:王保卫红色剧作探析

    王之;

    王保卫作为福建知名剧作家,深受闽西红土地文化影响,创作多部红色剧作。他挖掘闽西革命历史,关注社会现实,通过戏剧艺术展现人性光辉与红土精神。剧作涵盖山歌戏、闽西汉剧等多种类型,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其中,《走出围屋》《松毛岭之恋》等作品广受好评,获奖众多。王保卫注重人物塑造与情感表达,同时创新艺术形式,赋予红土精神新时代内涵。其剧作不仅传承红土文化,还引发对人性、信仰等议题的深刻思考,具有重要时代价值与意义。

    2025年02期 v.23;No.90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6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建校70周年

  • 专家学者齐聚浙艺研讨新演艺形态创新和空间拓展

    <正>2025年4月11日,“戏曲新演艺形态创新和空间拓展研讨会”在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举办,来自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从演出空间拓展、年轻观众培育、传播形态创新、产教融合赋能等维度,深入探讨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策略。会议由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戏曲学院学术院长、二级教授叶志良主持,云南艺术学院二级教授吴戈、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张芃、上海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杨子、浙江大学二级教授胡志毅、浙江小百花越剧院院长王滨梅、文艺评论人谷海慧、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副教授石俊、浙江传媒学院副研究员裴雪莱及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校长施俊天等9人做主旨发言。

    2025年02期 v.23;No.90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8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新演艺探索

  • “新演艺形态创新和空间拓展”笔谈

    吴戈;谷海慧 ;石俊;张芃;

    当下,新演艺浪潮正席卷而来,以沉浸式、互动式为代表的新概念演出形式蓬勃发展,以全新姿态激活演艺市场活力。据行业研究显示,新型演艺市场近年保持高速增长,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能。在此背景下,本刊特推出“新演艺探索”栏目,聚焦科技与艺术融合创新、文旅场景破圈、消费需求演变、行业可持续发展等核心议题,挖掘新演艺发展的深层逻辑与多元路径。2025年4月11日,“戏曲新演艺形态创新和空间拓展研讨会”在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举办,来自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演出空间拓展、年轻观众培育、传播形态创新、产教融合赋能等主题,深入探讨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策略。本期栏目特选取研讨会中的四篇文章,以笔谈形式呈现,期待能为行业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2025年02期 v.23;No.90 3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6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戏剧与影视

  • 松阳高腔《葵花记》抄本初探

    张岗;

    松阳高腔《葵花记》虽脱胎于明传奇《葵花记》,却不是简单复制。通过比较发现:明传奇《葵花记》现存的两个刻本与松阳高腔《葵花记》现存的三个抄本虽然在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主题呈现等方面有着较高的一致性,但也在人物称呼、剧情安排、叙事方式及审美特征上有所区别。而松阳高腔《葵花记》的三个抄本在美学追求上又各有侧重:抄本一偏重营造浓厚的悲剧气氛,使人物性格呈现得更加鲜明;抄本二善于通过为人物制造矛盾与困境、勾连喜剧情节、发挥“丑”行插科打诨的特长来创造喜剧情势,满足观众的审美心理;抄本三追求强烈的喜剧效果,高度关注女性的命运和情感。

    2025年02期 v.23;No.90 4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1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祭祀视域下“诸葛亮夜祭泸江戏”探赜

    王淑君;杨宝春;

    “诸葛亮夜祭泸江戏”指“三国戏”中以诸葛亮祭祀云南泸江为主要情节的戏剧,简称“祭泸戏”。戏中的祭祀对象不仅是战死于泸江的冤魂,又是掌管泸江的神灵,这体现出先民的鬼神崇拜。在方寸之地的戏台上,“祭泸戏”相当直观且真实地复制和再现出祭神典礼,渲染了鲜明的宗教信仰色彩。戏中直接呈现出的安魂和通神仪式与传统祭祀鬼神的宗教科仪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仪式性特征,也显示出戏剧舞台演出的闹热性。在长期流传中,“祭泸戏”融戏剧的宗教精神、下层文人的伦理意识与民间的文化信仰于一炉,被赋予审美娱乐、伦理教义、祈福禳灾与文化传承等多重演出功能。

    2025年02期 v.23;No.90 5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5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映射与联动:农村电影的艺术风格与农民形象建构的三个向度

    刘强祖;

    农村电影的艺术风格与农民形象建构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映射关系。一般来说,现实主义的农村电影塑造全面的、立体的、客观的、典型的农民形象;浪漫主义的农村电影着力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经历,塑造唯美的农民形象,带有乌托邦式的想象性和虚拟性;魔幻现实主义的农村电影反映丑恶、阴暗、冰冷的人性世界,塑造被极端环境挤压变形的农民形象。纵观中国电影发展史,我们发现,农村电影的艺术风格越是能多元融通、兼容并包,农民形象的塑造就越能显示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创新性。因此,只有坚持艺术创新,不断塑造具有新质特征的农民形象,才能提升农村电影塑造人物的艺术水准,塑造出无愧于时代的经典农民形象。

    2025年02期 v.23;No.90 6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9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互联·互通·互鉴:“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的影像表达与情感传递

    林进桃;赵雨婷;

    如何讲好丝路故事,以高质量的国际传播凝聚共识和促进民心相通,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纪录片创作的重要任务。“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创作者以多元叙事联结丝路文明,通过全知视角构建宏大叙事框架,内部视角拓宽微观情感向度,情景再现重塑历史场景细节,使叙事层次丰富、立体;在视听呈现方面,以解说词传递人文内涵,配乐营造情感氛围,数智技术延展视觉表达,实现不同文明互通;在情感表达上,创作者以家国叙事深化民族认同,文化记忆熔铸丝路情结,以丝路精神助力文化交流互鉴,书写合作共赢新篇章。

    2025年02期 v.23;No.90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6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音乐与舞蹈

  • 南音“唸嘴”探微

    梁继林;

    南音在唱、奏、乐器、记谱、传授等方面至今仍保存着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过程中许多有突出价值的历史信息。“唸嘴”,是传统南音先生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其教学方式古老而独特,在当今现代教育中依然备受推崇。详细讨论南音“唸嘴”的教学方式和过程,对南音古老传授形式的保护、传承和深入研究都将有所裨益。

    2025年02期 v.23;No.90 78-8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5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中国古典舞舞台化创作的当代审美表达

    孙延泽;郝颖;

    中国古典舞以传统与古典艺术精神为基调,通过内在气质的表达成为具有当代审美的舞蹈艺术形式之一,其在延续中国舞蹈传统特质基础上构建出古典舞蹈的当代审美价值。从中国古典舞舞台化创作的当代审美表达来看,它突显出中国舞蹈的民族风格与韵致品格,映射出中国古典舞蹈的当代风貌。同时,当代中国古典舞作品在彰显民族文化身份的同时,对传统舞蹈的传承体现出身体文化样式的多样性表达。在当代审美视角下,近年来中国古典舞舞台化作品在文化标识、创作思维、艺术品格中呈现出鲜明的艺术特质。因此,需要探索符合当代审美的中国古典舞创新路径。

    2025年02期 v.23;No.90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5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身心学视阈下国内高校“舞蹈治疗”专业建设的探论

    邹军;李聪;

    从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率先招收“舞蹈治疗”方向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到2025年教育部正式将“舞蹈治疗”列为新增的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短短三年间,这一专业在国内教育体系中的发展态势迅猛。然而,立足于舞蹈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宏观视角,我国“舞蹈治疗”专业建设仍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这一专业领域的认知还相对有限,其专业体系的构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及与社会实际需求的紧密对接等诸多方面都亟待进一步探索与完善。因此,加深对“舞蹈治疗”专业建设的认识、了解“舞蹈治疗”专业的当代建设情况、寻找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治疗”专业路径是一个必要且重要的课题。

    2025年02期 v.23;No.90 9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2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美术与设计

  • 以石涛为例阐释“个性化”语言在山水画中的审美特性

    王振;

    石涛“个性化”语言的成立得益于其“无法而法”的审美创作理念。在中国古典山水画史中,石涛是运用“个性化”语言最为典型的代表,其语言中蕴含着积极的自然审美态度;他的自律性笔墨拓展了传统山水画的技法边界;他在语言实践过程中重构了实践主体的权利。“个性化”语言在当代山水画创作中具有可观的审美功能,其可以防止当代山水画语言的程式化趋向;同时可以有效促进语言形式对自然语境的观照;亦能赋予当代山水画语言和创作主体更多的自由审美权利。

    2025年02期 v.23;No.90 100-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1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信息景观化——沉浸式文博展示的虚拟现实叙事研究

    王建罡;

    沉浸式数字文博展示中的虚拟现实叙事对视觉文化、文博产业以及文博受众有着多维和深远的影响。沉浸式数字文博展项的景观化叙事打破了传统展示方式的局限,为观众提供新奇感官体验,并进一步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感官修辞手段,将知识信息转化为信息景观,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知识建构方式。感官沉浸、虚拟现实构建和超真实体验的协同作用,使沉浸式数字文博展示兼顾体验魅力与信息传达职能。

    2025年02期 v.23;No.90 108-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1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艺术教育

  • 高职院校艺术类教学深化产教融合建设机制的探索——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音乐表演专业为例

    钱思舒;

    在国家深化产教融合战略背景下,音乐表演专业面临着产业数字化转型与文化强省建设的双重机遇。基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实践探索,围绕产教融合对职业教育体系重构、专业边界拓展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驱动逻辑,结合产教共同体构建、校企联合创排等实践案例,对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高职院校艺术类教学深化产教融合的建设机制,探索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

    2025年02期 v.23;No.90 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2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艺术学理论

  • 简论我国保护数字民间舞蹈作品的立法实践

    郑智武;郑潇岳;

    在数智化时代,数字民间舞蹈作品是民间舞蹈作品的重要类型。数字民间舞蹈作品是利用数字技术创作、展示或消费的民间舞蹈的一种表达形式,具有超现实性、虚拟性、超视觉性、互动性。法律保护数字民间舞蹈作品,利于传统民间舞蹈艺术的多维度拓展、跨界发展、舞台空间重塑。我国保护数字民间舞蹈作品的立法规范方面,法的渊源初步形成体系,数字艺术作品立法具阶段性,直接保护数字民间舞蹈作品的规范逐步建立。现有立法对数字民间舞蹈作品主体权利内容的保护,是依据数字民间舞蹈作品创作类型进行设定的,原始创作者享有作品著作权,传承人享有保真权和帮扶权,商业性数字民间舞蹈主体享有文化产权。我国保护数字民间舞蹈作品的立法实践,呈现中国式数字艺术法治特性。

    2025年02期 v.23;No.90 121-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9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非遗研究

  • 基于影视美术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研究

    许艺川;周艺文;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相互交融的时代浪潮之中,影视美术属于文化流传的重要载体,正在发挥独有的影响作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活化并传承下去。当下多部热门影视作品的美术设计已开始研究与剖析非遗元素,用更多更现代的方式来探索其对于非遗文化的影响。美术设计与非遗的结合进一步利用融合三维特效、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手段,积极创建起一种有关非遗活态传承的生态体系,给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持续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同时也为影视美术注入了重要动力与灵魂。两者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2025年02期 v.23;No.90 130-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5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70周年校庆专栏

  • 浙艺校史文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与实践路径

    张海洲;

    浙艺校史文化具有时代性、思想性、人文性和物质性等特征,对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教育导向、激励凝聚、参考借鉴、传承移植的作用。对浙艺校史文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与实践路径进行总结和研究,是艺术职业教育的需要,是进一步提高浙艺高质量办学和多出艺术人才的需要,更是浙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

    2025年02期 v.23;No.90 137-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6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艺术札记

  • 傩戏学的总结与推进——读朱恒夫先生《中国傩戏发展史及艺术形态研究》

    王伟;

    <正>在傩戏学领域,朱恒夫先生已耕耘多年,可谓成就卓著。他早年即曾以目连戏为学位论文选题,该论文后定名《目连戏研究》,分别由大陆和台湾出版与再版,被著名戏曲史家吴新雷先生誉为“海内外第一部研究目连戏的专书”~([1])。虽然朱先生后来的学术兴趣越来越广,但傩戏始终是他重点关注的对象,除了发表数十篇论文外,还与黄文虎先生搜集、整理、出版了傩歌文献《江淮神书》,后又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领衔整理出版了煌煌三十三卷的《中国傩戏剧本集成》(1750万字)。2023年,朱恒夫先生的新著《中国傩戏发展史及艺术形态研究》(下文简称《研究》)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2025年02期 v.23;No.90 145-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5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艺脉长歌——浙艺音乐70年

    <正>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音乐学院设有音乐理论、民乐、声乐、键盘、音乐剧、现代音乐、管弦、附中8个教研室。近年来,学院师生获世界级奖项5项,国家级奖项33项,省级奖项100余项。音乐表演专业是国家级骨干专业、省级重点专业。与浙江音乐学院、浙江外国语学院分别合作两年制专升本专业越剧音乐伴奏专业和音乐学(师范)专业,与浙江传媒学院合作3+4中本一体化音乐剧表演专业,与澳大利亚音乐学院开展合作中外办学项目。浙艺音乐人将继续以奋进之姿深耕专业领域,谱写艺术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创新的崭新乐章。

    2025年02期 v.23;No.90 149-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0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下载本期数据